《清明上河图》是中国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一幅绘画巨作,它描绘了北宋时期(公元960年~1127年)汴京(今河南开封)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。这幅长达5.28米,宽达0.24米的卷轴中,画面生动传神,栩栩如生,成为了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。
每个人都知道这幅画是描绘北宋城市生活的景色,但细心的人会发现,这幅画可以清晰地表现时间和季节的变化。据分析,清明上河图表现的是北宋春季的风景,具体来说,它可以分为3个季节段落——春分之前、春分和谷雨之前。
在春分之前,可以看到树木和街道旁的花草刚刚开始发芽,并且渔民们抓鱼的情景也表明了早春的季节氛围。在春分之后,出现了翠绿的小麦苗田和开花的丁香树,暗示着盛夏即将来临。而在谷雨之前,一些城墙上的杨柳开始抽出新枝,生命力重新蓬勃。
结论是,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一个春季城市景象。